疾病預防
世界衛生日:孕產期 如何做好個體化營養管理
很多適齡女性備孕或懷孕期間,常常有這樣的疑問,如何合理補充營養素,怎么進行體重管理,“糖媽媽”如何進行飲食調整……今天,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專家就來為您答疑解惑——
備孕期,只需要補充葉酸嗎?
中國營養學會頒布的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》提到:備孕女性從孕前3個月補充葉酸有利于提高受孕成功率。
葉酸是一種參與遺傳物質合成、細胞分裂的關鍵輔酶,作用非常廣泛,在生殖細胞生成、胚胎形成、胎兒發育,乃至整個生命周期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除了葉酸,還有與它協同發揮生理功效的維生素B2、維生素B6、維生素B12等,也都是容易因膳食攝入不足而發生缺乏的水溶性B族維生素,當這幾種協同營養素中的一種或多種處于缺乏狀態時,會出現血清同型半胱氨酸(HCY)水平升高,高HCY具有致動脈粥樣硬化、高血壓、腦卒中的病理作用,也是妊娠高血壓、子癇前期、早產等的誘因。
除此之外,我國育齡女性群體存在較為突出的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,包括維生素D缺乏(50%~90%)、鐵缺乏(約30%)、碘缺乏、維生素A缺乏、硒缺乏等。在臨床實踐中,“健康”的備孕期女性卻存在數種營養素水平異常,這一現象十分普遍。
如果對自身的飲食質量和營養狀態沒有信心,近期發生了體重的大幅波動(超過5%),月經量大或有其他失血情形,存在影響營養素吸收和代謝的基礎病癥(如甲狀腺疾病、糖尿病、消化道疾病),就有必要來孕期營養門診進行個體化的營養素評價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這也是孕期營養管理的第一步。
補充葉酸只是營養準備措施之一,然而長期過量補充葉酸尤不可取。備孕期間的女性需要全面調整飲食,確保營養適度。
體重管理是健康孕育的核心
如果體重過重,能量攝入過多、脂肪組織過度堆積,會影響女性生殖和內分泌環境,導致排卵障礙、子宮內膜異常和胚胎著床困難,直接影響孕育;如果體重過輕,能量攝入不足、脂肪組織太少,則會造成雌、孕激素合成原料——脂質營養物質缺乏,嚴重的可以導致閉經。
合適的體重水平(BMI18.5~23.9kg/m2),適度運動+合理飲食造就的正常體脂率(基于BIA方法20%~30%)和肌肉量,是備孕期自我調整的主要目標。
妊娠期體重增加過度,會增加妊娠期糖尿病、妊娠期高血壓疾病、早產等的發病風險;而過度追求孕期“長胎不長肉”,造成增重過少,也會限制胎兒發育,導致機體無法為哺乳進行必要的營養儲備。
需要注意的是,孕后期體重快速增加,不一定說明是吃得多了,相反有可能是蛋白質攝入不足(吃素了)或鈉攝入過多(吃咸了)造成的水鈉潴留、水腫狀態,此時需要積極補充蛋白質、清淡少鹽,而非嚴格限制食物量。
妊娠期間養成體重監測的好習慣,及時發現能量和營養失衡,是健康孕育的核心一環。
好好吃飯是關鍵
伴隨生活節奏加快、工作壓力增加,高油高脂高碳水的外賣、快餐就餐率越來越高,這種不健康的飲食往往缺乏膳食纖維、維生素或礦物質,還會因為過度烹飪造成營養素的進一步損耗。
這種飲食模式往往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蛋白質(瘦肉、魚、禽、大豆制品、奶、蛋)、葉酸(瘦肉、肝臟、豆類、青菜)、鐵(肝、血等)及各種營養素的缺乏,影響胎兒發育,傷害母體健康。
那怎樣才算好好吃飯呢?
建議遵循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《備孕和孕期膳食指南》,常吃含鐵豐富的食物,選用碘鹽,合理攝入富含葉酸的新鮮綠葉蔬菜,孕中晚期更要適量增加魚、禽、蛋、瘦肉和奶類的攝入量,清淡簡單烹制,少用烤、烙、炸、煎等高溫烹飪方法,現做現吃,少吃加工肉食。
要摒棄“低碳”“輕斷食”等不合理的食物結構或餐次安排策略,分餐,少量多次補充營養,避免過長時間空腹,這對于避免體內營養水平大幅波動、維持孕期胎兒發育十分重要。
“糖媽媽”怎么吃?
妊娠糖尿病的治療主要依靠飲食管理,即便使用胰島素治療,合理飲食仍是重中之重。在食物成分中,直接影響血糖的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,因此,妊娠糖尿病飲食調整的關鍵點就是主食的選擇。
早晨空腹血糖偏高時,早餐主食量可控制在25~35克(干重),在上午加餐時再補充20克左右;午、晚正餐每次進食主食量大致在50~75克(干重),相當于雜糧飯熟重130~200克;下午加餐和睡前加餐還需要適當安排糧谷類食物,每次15~25克。
以上主食量和餐次分配大致適合中等身材、身體活動水平輕中度的單胎媽媽,可根據體重變化和血糖譜進行個體化調整。
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推薦食用雜糧飯。這是一種用整谷整豆(30%~50%)配白米(50%~70%)加壓蒸制的米飯,是“糖媽媽”孕期優選的主食品種,制作簡便,對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優于白米飯、面條、餅、包子、餃子或面包,也優于紫薯、玉米及各類雜麥面食。益處在于能持續穩定輸送葡萄糖入血,還能帶來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植物固醇,調節腸道菌群,調控糖脂代謝和營養吸收。如果“糖媽媽”消化能力弱,可能無法耐受較為粗硬的雜糧飯,可以調整配方,或降低雜糧比例。
產后要及時補充營養
分娩過程中,孕媽媽的核心肌群及子宮平滑肌的反復收縮做功、失血、大量排汗和體液丟失,這些都對母體的打擊不小。因此“坐月子”期間應加強各類營養素的攝入,均衡膳食,促進產后恢復和母乳喂養。
產后短期內特別容易缺乏的營養素是鐵,因此可以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,如瘦肉、各類血制品、動物肝臟等。
產后、哺乳階段需要注重補足鈣和維生素D。寶媽如果不能足量飲奶(每天500毫升),也無法外出接受有效日照(每天正午,暴露頭頸、小臂,20~30分鐘),就應當采用制劑補充鈣和維生素D,避免出現骨代謝異常,也才能帶給孩子充足的鈣。
碘和葉酸的需要量在孕期和哺乳期都是顯著增高的,應該繼續選用碘鹽,注意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,必要時繼續補充含葉酸的綜合維生素。產后寶媽攝入DHA(可從各種高脂魚中攝入)可以改善母乳中的脂肪酸構成,有助于持續促進新生兒早期腦發育。相比孕晚期,哺乳期寶媽需要注意補充的營養素有維生素A和膽堿,這兩種營養素是產后容易缺乏的,也是干擾乳汁質量的兩類關鍵營養素。
綜上所述,寶媽們產后應該擴大食物選擇面,盡量做到食物多樣而不過量,堅持整個哺乳期營養均衡,必要時通過制劑進行特定營養素的強化來保障營養。
- 標簽:
- 營養科
上一篇: 世界衛生日:甲流來襲 快快了解如何應對